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西安城墙,西安人1440岁“老朋友”

2024-06-20 07:55 来源:冷丁网 点击:

西安城墙,西安人1440岁“老朋友”

《说文解字》有云:“墙,垣蔽也”“城,以盛民也”。固在古人看来,所谓城,就是容纳万民的系列建筑群,而城墙则自然是护城之垣,充当防御作用。

而现在,城墙更像老友,是陪伴在西安人生活中的那位不言不语,却愿意倾听你每一句话的老朋友,无论清晨又或日暮,它就在那儿,随时等着你的下一次到来。

在长安

黑白照片时期的老朋友

公元六世纪至七世纪初,隋唐在皇城周围夯筑高约10.3米,墙基厚达18米的土墙,这就是西安城墙最开始的样子。

城墙,诠释了唐之富庶、自信、创新,也见证了7世纪人类第一个文明中心的煌煌气度。

唐含光门遗址旧照

当然,如今人们见到的西安城墙,经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建而成,其中明朝时期的多次扩建,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墙的基本规模。

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城墙在隋唐长安皇城墙的基础上迎来扩建,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

20世纪70年代西安城墙墙体

事实上,给城墙穿上“砖衣”,已是明初扩建近200年后的事——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给外壁和顶部通砌城砖,使土城墙第一次变成砖城墙。

崇祯九年(1636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修了四关土城墙。城墙有四个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

20世纪70年代西安城墙西南城角

更大规模的“穿衣”,则是朝代更替后的清乾隆年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大规模地修补西安四周城墙、加厚砖面、修筑溜水槽及修葺四门城楼等。现在城墙地基砌的石跺、城外和城上重叠砌铺的青砖,以及城里面的砖砌水槽等,都是在这次整修中增加的。

这次整修是有清以来规模最大的工程,不但规模大,而且计划亦比较周密,城墙墙体基本定型,与城河、内环路形成呼应配合的城防体系,对西安古城的影响很大。

此后出于城防的需要,清多位官员也对城墙进行多次修补,而民国时,清代加筑的城墙被拆除,为方便交通又新开了多座城门。新中国成立后,东西南北四关城墙被拆除,城墙上仍继续新开城门,逐渐形成了今日西安城墙18座城门的格局。

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城关图》

此时,照相机的技术已经进展到小体积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出现,随着100多年前,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他们用影像记录对这座城市的记忆,留下了那些珍贵的老西安、古城墙、古城风貌的旧照片。

1911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

祁仰德拍摄的西安城墙长乐门(东门)

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我们用老照片追寻历史,发现原来西安城墙从来都是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而这些外国学者无疑为我们如今的文物保护工作留存下了最珍贵的资料。

1924年瑞典人奥斯伍尔·喜仁龙拍摄的西安城墙西南城角

同样,老照片中更是情感的联系,去年一张西安城墙上“放羊娃”的照片,通过全球寻人活动,很快就找到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西安城墙上的“放羊娃”1976年拍摄

那是1976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郑泽尧带着儿女登上西安城墙看着吃草的羊群,举起相机的一瞬间,为自己的生活留下了珍贵的回忆,也为西安城墙保存住了曾经的片段。

20世纪70年代西安城墙安定门(西门)段海墁

其实,如郑老师一样曾经用相机记录生活,结果无意间成为了西安城墙历史变迁的记录者还有很多。

这也是我们举办本次活动的初衷之一,希望能通过民间收集,获取更多属于西安城墙,属于所有人的故事。

在长安

20世纪:西安城墙迎来十年大修缮

西安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历史变迁与西安城市的发展变化密切相连。

而位于含光门西侧数十米的城墙断面遗址,经考古部门对其结构、土质、土色的分析,将断面遗址从早至晚分为隋唐期、唐末五代期、宋元期、明清期、现代修葺层五大时期。断面遗址立体地展示了西安城墙的历史演变,也是现存唯一直观反映西安城市演进的珍贵实物见证,堪称层累的“城墙年轮”。

现在我们所能登上城墙,得益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西安开始的加固处理。

1909年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拍摄的西安城墙

当我们谈及西安对城墙实施保护时,要从1961年,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掀起了一阵“拆墙风”。彼时,西安为加快工业建设,提出拆除古城墙的计划,西安城墙多次面临被拆除的危险,所幸在危急时刻,老一辈们极力保护,让西安城墙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迎来了修护的曙光。

1983年2月,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的成立,西安古城墙的保护工作从此走上正轨。这一年,西安城墙大规模修缮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

20世纪80年代修建西安城墙海墁铺砌工程

清理占用瓮城的单位和居民,修复东门、北门箭楼,吊桥,修建环城公园……一系列工程渐次启动。

据一位文化学者回忆,西安城墙的修缮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义务劳动,老百姓们都非常积极参与其中。

学校,工厂,部队等机关都来参加,一家老小周末来参加,来参观的外宾一看西安修城墙也主动来参加。

20世纪80年代西安城墙护城河整治工程

时隔一年时间,1984年,从东门经南门至西门长达6公里的城墙已整修一新,环城公园已经初具雏形。

墙体维修加固工程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到90年代初,墙体内测夯土包砖、墙体外侧帮补、封堵洞穴、券修豁口门洞等工程基本完成。

尚待修复的还有火车站豁口、东五路豁口、玉祥门豁口、小北门豁口等四处。除此之外,城墙主体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能看见的这样。

2004年,随着城墙最后一段豁口——城墙火车站的连接工程完工,西安城墙终于又连为一体。

而城墙原有四座具有防御需求的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安定门四座城门,也在城墙保护修缮中,经历多次完善,成为当下我们看到的样子。

在90年代初,除东门长乐门外,其余三门的城楼皆已相继修缮完工。

此前楼体已严重倾斜,屋面塌陷,大面积渗漏的长乐门,1994年城楼启动维修工程,维修后的长乐门城楼恢复了明清旧制,并作为西安事变纪念地。

2004年7月17日,国家文物局为西安城墙拨付100万元专项维修经费对城墙安定门(西门)城楼全面展开部分段落的包砌,拉开了西安城墙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大规模修缮之后再次大规模修缮的序幕。

2014年4月,永宁门复建箭楼。

经过近10年的保护修缮,墙、林、路、河、巷五位一体,建筑大师梁思成当年对北京城墙的设想,在西安得以实现,并成为西安一大旅游景观。饱经沧桑的西安城墙重新焕发光彩。

当我们通过照片再次回看城墙的修缮历史时,每一代西安人也各自拥有着专属他们的独家记忆,而西安城墙也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在长安

21世纪:20年,城墙再换新妆

经过一代人的保护与治理,2004年西安城墙作为古城复兴计划的载体,正逐步成为西安历史文化的一个核心板块,体现人文西安、古都西安特色的一个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

在城墙修葺的同时,护城河清淤也在同步进行。

1998年,清淤、疏浚河道,护城河里沉淀了数百年的淤泥被挖出,护城河经扩宽修整,死潭变活水。疏通护城河,改造建成60.78万平方米的环城绿化带。

2001年,西安城墙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也开始被更多人认识,2018年10月,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被评为5A景区;同年11月,西安护城河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2002年,经过一番治理,护城河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护城河的改造并没有就此停止。为改善水污染和护城河周边人居环境,新一轮护城河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启动。

2005年到2006年,西安实施完成了护城河试验段(东门-东南角-建国门)水质提升和景观改造工作;

2013年到2014年,建国门-朱雀门综合提升改造示范段工程实施;

2016年到2017年,朱雀门-西门综合提升改造;

2019年,西门-北门-东门段综合改造工程开始实施。

经历四次清淤,四次改造,护城河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好转。

2020年10月1日,全长14.6公里、水域面积36.2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04.56万平方米,集河、林、路等于一体的西安护城河景区全线贯通。

护城河公园景观上,打造了绿色生态景观长廊,一年四季,皆有美景;景区里设置休闲广场117处,轮滑广场、跑酷广场、乒羽场地、慢跑步道……提升休闲娱乐功能。

“一波碧水绕城流”,西安几代人对市区水景的向往已然实现。

当下,平衡保护与开发的西安城墙,不仅环境更加优美,围绕城墙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化创新,大唐迎宾盛礼迎八方远朋;传承35年的城墙新春灯会流光溢彩;水雾、光影、音乐、动态演绎古都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交融的魅力独特;城墙马拉松带给五湖四海跑者别样的跑马体验;城墙金甲武士用文言文规劝不文明行为;“唐小妃”“城小将”“李小白”“波斯客”组成的“盛唐天团”IP被制成盲盒、数字藏品等多种文创形式大受游客欢迎......

在西安人的记忆里,有数十年前参与城墙修缮的拼搏记忆,有在城墙根和小伙伴玩乐的欢乐记忆,有一次次陪伴外地朋友在城墙上骑行的记忆……在广大游客的心里,城墙是来西安必须打卡的地标。

1440岁的城墙,越来越靓丽,越来越年轻, 迎来送往上千万游客,见证着在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