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揭秘丨这位福建人是溥仪的老师,却没能阻止溥仪沦为日本傀儡

2024-07-03 01:21 来源:冷丁网 点击:

揭秘丨这位福建人是溥仪的老师,却没能阻止溥仪沦为日本傀儡

电影《末代皇帝》中有一件小道具——蝈蝈笼子,它贯穿电影的始终,寓意着小皇帝的囚笼,还暗喻一个王朝的丧失。而电影中第一个给溥仪蝈蝈笼子的是其一生最看重的老师陈宝琛。

陈宝琛出生于书香世家螺洲陈氏家族。螺洲位于今天的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早在明清时,不足千户的螺洲竟出了进士27人、举人112人。其中,仅陈氏家族就有21位进士、108名举人。尤其到了陈宝琛这一代,兄弟六人,三人考中举人,三人考中进士,出现了“六子科甲”的盛况,显赫一时。

而陈宝琛(1848年—1935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自幼才华横溢,13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0岁便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后,与张之洞、张佩伦、宝廷被并称为“清流四谏”,而陈宝琛更被视作清流党魁。

1884年,陈宝琛因在中法战争中荐人失当受到牵连,从此蛰伏家乡二十七年,兴学育人。1911年,在众人举荐下,他成为了溥仪的老师。

▲ 陈宝琛

陈宝琛是溥仪早年最为敬佩的老师,溥仪称其为“我的灵魂”,从溥仪6岁起到17岁,陈宝琛一直不曾间断地教授他知识。

溥仪的洋老师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对陈宝琛有这样的描述:“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举止端庄有礼,是一位很有魅力的令人喜爱的人。”不仅如此,书中还提到陈宝琛的守时:“每天清晨,陈宝琛第一个进宫,夏季是在五点半,冬季是六点……正式的觐见都在破晓时进行,大概在八点半时。”而如此的勤勉端庄,也无法阻止溥仪与陈宝琛的最后渐行渐远。

▲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

1931年11月10日,在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被蛊惑的溥仪潜行东北,成为了关东军的一枚棋子。陈宝琛一开始就强烈反对溥仪到东北,但溥仪还是背着老师听信了日本人的谗言。陈宝琛对此虽然气愤不已,但他还是不愿抛弃君臣之义而置溥仪于不顾。

1932年1月,陈宝琛以八十四岁高龄,冒着严寒赶往大连,希望能见到溥仪。但溥仪的另一位老师,也是福建籍的郑孝胥此时已然沦为了日本人的帮凶,百般阻拦他。陈宝琛在摆脱郑孝胥的纠缠后,在旅顺见到了溥仪。溥仪把日本人要他当“满蒙共和国总统”的事情告诉了曾经十分倚重的师傅。

陈宝琛听后坚决反对,他晓以利害,劝溥仪不要被郑孝胥的甜言蜜语迷惑。说到激动之际,不禁老泪纵横:“臣风烛余年,恐未能再来,即来,也恐未必能见,愿皇上保重。”

尽管陈宝琛百般努力,希望溥仪能够摆脱日本人的控制,珍惜自己的“名节”,仍然没有劝住溥仪。1932年3月,历史的丑剧终归还是上演了,日本操纵的溥仪傀儡集团粉墨登场。陈宝琛亲眼看着溥仪一步步走向背叛民族的深渊,但他并非愚忠愚孝的臣子,他是不可能跟着溥仪当汉奸的。

陈宝琛常常对身边的子孙说:“民族是不能得罪的。”在病危之时,陈宝琛让长子记下来给溥仪的最后一本奏折,其中既有夙愿未偿的遗憾,也有对溥仪的殷切期望,可以说是给溥仪的“最后一课”。

▲福州三坊七巷中陈氏故居

1935年3月5日凌晨,末代帝师陈宝琛在北平病逝,归葬福州。而他的学生溥仪在十年之后颁布《退位诏书》,企图逃亡日本,最后在奉天机场被苏联红军抓获,荒唐的伪满洲国灰飞烟灭。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编辑:胡志强

责编:杨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