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生活 > 正文

​“挥泪斩马谡”背后的故事

2024-12-30 23:10 来源:冷丁网 点击:

“挥泪斩马谡”背后的故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向来被标榜为从严治军的带兵之道。街亭失守马谡伏法,诸葛亮亲自撰写奏章表示自己对街亭失守负全责,并奏请自贬丞相之职,降级三等,面对街亭失守,诸葛亮不推、不躲,大胆承认用人不当,有负先帝遗嘱,自愿接受降级处罚,让三军将士折服,令后人敬佩,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马谡战败后逃跑,看似胆小怕事,实则不然。马谡后来在狱中给诸葛亮的信中写道“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 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这里引用了“殛鲧兴禹”的典故和使用了“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语句,一方面承认了自己有罪,另一方面无疑是希望在目前诸葛亮“四面楚歌”的形势下,能以他来承担罪责,诸葛亮作为北伐的总指挥,虽然马谡亭有“违命之阙”,但赵云的“箕谷不戒之失”却与马谡毫无关系,仔细追究起来应该是诸葛亮“授任无方”“不能训章明法”。

然而纵观全局,以诸葛亮为首的荆楚集团一直打压、排挤以李严等人为首的东州、益州集团。在整个北伐过程中,身为“统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李严未能发表一点意见或起到一丁点作用,简直“毫无存在感”,虽然李严不会对诸葛亮主导的北伐掣肘和为难,但对于街亭失守这样有可能彻底打垮荆楚集团和诸葛亮的难得机会,东州、益州集团和李严等人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必定将会乘机大做文章。

面对如此严重的政治危机,诸葛亮自知“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授任无方”“明不知人”这般做法,不足以摆脱李严及魏延、吴懿等人的责难,还需要一个人来承担由他全权指挥的北伐失败的责任,以便能给自己一个脱身的机会,显而易见,这个人只能是马谡。

最终,“戮谡以谢众”,自贬三等,但是诸葛亮仍然“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官职降了,实权没变,而马谡则成为了这场政治和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做了诸葛亮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