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生活 > 正文

​中国古代的东夷人是如何形成的?

2023-11-27 03:53 来源:冷丁网 点击:

中国古代的东夷人是如何形成的?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NO.41 古东夷人如何形成

——日韩先民来自哪里?

文|寒山忆雪

图|寒山忆雪 辑|寒山忆雪

通过方城夏道之后,「古苗人」进入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这片广阔天地就是东亚地区地形最平坦、面积最广阔的地理单元——黄淮平原。

秦岭山脉的东端在洛阳地区转向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往东北而去的,变身太行山与燕山山脉,一直延续到渤海西北海岸。往东南而去的,由桐柏山和大别山接力,一直延续到长江下游北岸的江淮丘陵。两者中间的这片扇形区域,成了黄河漫流冲击而成的冲击平原。

如果包括山东丘陵在内,整个平原的面积总计约有50多万平方公里,虽然这个地理单元内没有山脉分割,但河流依然将它们分割成几个比较明显的地理单元。

起源于大别山北麓的淮河,往东注入黄海。在后世,因气候温差的区别,淮河以南成为水网密布的南方,而淮北则是典型的北方,加上淮河在军事防御上的作用,使得淮河以南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淮南。

淮河以北,被分割为两个地理单元,山东丘陵和中原地区,分割两者的是黄河的南部漫流区。黄河东出三门峡之后,往东南和东北两个方向漫流。往东南漫流的区域,北起郑州到菏泽一带,往东南方倾斜到寿春至淮安一带,也就是近似于近代花园口决堤后形成的黄泛区。

在这个黄泛区内,形成无数条平行的河流,低洼处还会形成湖泊,组合成一片超大的沼泽群。对于没有水利改造能力的原始古苗人部落来说,这样的区域与云梦泽、洞庭湖沼泽一样,无法定居生存。

因此,南黄泛区很自然的成为了地缘分割线。黄泛区以东的山东丘陵自成一体,黄泛区以西的淮河支流颍河上游、秦岭山脉东端余脉东麓的台地,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原地区。

黄河以北的北黄泛区也是一样,从郑州-菏泽一带起,往东北倾斜至天津-滨州一线,自然的将山东丘陵与太行山东麓的台地分割开来,后者形成一个狭长的平原,称作「河北走廊」,它会成为河北最早的农业区。

了解黄淮平原中四个「半独立」的地缘区域,对未来解读黄河流域的民族史有重要帮助。

好了,回到1.6万年前,方城夏道的北端,古苗人首先进入的就是秦岭东端的台地平原——中原地区。他们驱逐了这里的新棕人渔猎部落,在这里建立村社,繁衍人口,并发展原始农业,在7000年后(距今9000年前)形成了「贾湖文化」。

在进入农业时代之前,他们还会继续迁徙扩张。仍然是在1.6万年前左右,一些由东夷甲支和东夷乙支为主的部落,迅速在黄淮平原平原上扩张开来,并以淮河流域、山东丘陵和河北太行山东麓台地三个区域,形成淮夷、东夷、河北夷三个大的族群。

因为分化的时间很短,相互之间又因为盐巴贸易而互相联系,到有史可循的商末周初时期,河北、山东、两淮地区的三大夷人族群仍然有相近的语言——上古原始汉语、相近的习俗和原始宗教——鸟类图腾崇拜。

1.5万年前左右形成的夷人三大族群,我们统称为「古夷人」。

在这个时段,末次冰期已经接近尾声,海平面比1.8万年前的冰盛期升高了将近100米,比今天的海平面低50米左右,东海古陆已经被淹没大半。如果古夷人想和新棕人那样从江淮平原或山东丘陵直接步行到「朝鲜高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此时的黄海已经出现出现,虽然轮廓远比今天的黄海瘦的多,但依然可以隔开「山东丘陵」与「朝鲜高原」,使两者形成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只不过轮廓比今天宽的多。

不过渤海的深度比黄海要浅一些,在1.5万年前仍然要高于海平面,与华北平原连成一片。黄河北流时,海河、滦河、辽河依然会在渤海低地平原的低洼处汇集,形成沼泽地带。

渤海低地沼泽虽然无法让古夷人定居,但现成的水道不会阻挡古夷人的迁徙。渤海古平原西南两面,也就是燕山南麓和山东丘陵北部的古夷人,通过这里扩散到辽河平原和辽东山地。

在这里,「东夷甲支」与「东夷乙支」的人口被另外一种基因的人群反超,那就是前文所说的「古濮人」的第三支后裔。

古濮人的主体父系基因O1b在「古苗人」中的占比很小,但仍然一路北迁。在渤海古平原的北部,父系O1b偶然壮大,并扩张到古辽河中游(今辽河下游)和东部的长白山区。

此时的东北南部气候,与燕山南麓一样,都还是中温带与寒温带的过渡地带,比今天稍冷,与今天的黑龙江流域气候接近。迁徙到这里的古夷人,无法像南方的近亲那样靠采集草本植物获取大量的种籽,他们的生存状态暂时又从前农业退回了渔猎采集,像后世林海雪原中的肃慎人一样。

不过肃慎人可不是他们的后裔。他们的后裔是后世活跃在东北辽河流域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濊貘人、扶余人和高句丽人等部族,以及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族。

就在辽河、长白山渔猎生活期间,父系O1b突变出一个子类型O1b2基因,他们除了在本地繁衍外,还向南进入朝鲜半岛,并在低纬度更温暖的半岛南部,重新拾起了他们祖先的生活方式,采集野生谷物,并演变为刀耕火种。这就是三韩部族的起源。

在今天,父系O1b2基因在东北地区的父系基因中,占比从10%到30%不等,在韩国人的父系基因中,占比30%左右。

韩国人父系基因中,另外有43%的O2系基因。这些O2系基因,有一部分是1.5万年前左右辽东古夷人南下时,「东夷甲支」、「东夷乙支」与O1b2同时进入半岛的,另一部分是商周之际,商国贵族箕子携带部民进入半岛,并繁衍的后裔。

此外,韩国人的父系中还有16%左右的新棕人父系C3基因。携带父系C3基因的人,大部分是「古夷人」进入朝鲜半岛后,幸存的新棕人部落的后裔,另一部分则是历史上东北「古通古斯人」后裔南迁的结果。比如唐五代之际,渤海国被辽国攻灭后,有部分族人逃入高丽,他们携带的C3基因,成为朝鲜半岛C3基因的来源之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夷人在华北平原抢夺的新棕人女性,大多以母系M、D基因为主,而东北地区的古通古斯人女性以母系C基因为主。这导致混入了太多古通古斯人母系基因的濊貘、扶余和韩国人先民,面貌与古通古斯人更类似,大饼脸、眯缝眼的比例很高。

因为这一区别,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的古夷人,可以单独称为「东北夷」。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攻灭莱夷,导致山东半岛沿海的部分莱夷东渡三韩。在朝鲜半岛人满为患的情况下,部分莱夷移民又携「东北夷」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人所称的「渡来人」。他们征服先住民「新阿伊努人」(又称「绳文人」),带去了先进的文明,两者融合成为「弥生人」,也就是日本主体民族和族的前身。

今天日本人父系中40%的D2基因来自于先住民绳文人,30%左右的O1b2基因来自于三韩移民,而25%左右的O2系东夷基因,则来自三韩和山东半岛的移民。

不过显然三韩部落中的母系C基因很少移入日本,日本母系中以东亚新棕人的母系D基因为主,母系M基因和古黄种人的母系B基因为辅,其余占少数的是阿伊努人的母系Y基因、古黄种人的母系F、N、R基因,以及古印第安人的母系A基因。

所以,含古通古斯人父系、母系基因很少的日本人,出现大饼脸的概率就比韩国人低多了。

提到母系A基因,自然想到古印第安人的父系Q基因。

古印第安人的一些部落混杂在古苗人中,一直又随古夷人迁徙到东北地区。

前文说过,古印第安人最迟在1.4万年前已经抵达西伯利亚最东端的白令大陆桥,那么从1.5万年前的东北,到1.4万年前的白令大陆桥,这1000年的时间,长达万里的路程(从辽宁到白令海峡的直线距离在5000公里左右),古印第安人又是如何迁徙过去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分析。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