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中国国民党中将-李仙洲

2024-12-31 15:02 来源:冷丁网 点击:

中国国民党中将-李仙洲

李仙洲(1894年6月17日-1988年10月22日),原名李守瀛,字仙洲,是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赵官镇大马头村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官至中将军衔。

1988年10月22日,李仙洲逝世。

李仙洲的早年教育阶段是在其家乡完成的,包括在高等小学的教育;

随后就读于济南武术传习所,随后担任小学教员。

1924年4月,李仙洲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11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一团,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职务。

1925年初,广东革命政府因陈炯明的背叛而面临严重威胁,陈炯明在孙中山先生北上之际,试图颠覆广州革命政权,恢复自己的统治地位。

国民革命军于1925年1月发布《东征宣言》,正式开始东征行动,目标是收复陈炯明控制下的东江地区。李仙洲所在的教导团随大军参加攻打陈炯明军队的关键战役,包括攻克淡水、五华、兴宁、梅县等地的战斗。

李仙洲在东征过程中表现出色,作战勇猛,凭借战功迅速得到提升,同年夏季升任第七连连长,战争结束后,李仙洲所在的部队进驻潮州,巩固了战果,在此期间,李仙洲借给儿子完婚的机会请假回乡。

1926年,李仙洲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四团一营少校营长,并于同年7月正式参加北伐战争。

1926年9月,李仙洲所在部队在南昌附近遭遇孙传芳精锐谢鸿勋师,曾一度遭到惨败。

随着北伐军不断调整战略和增调援军,李仙洲所在的部队重新整编并投入战斗,最终在10月后的作战中有所斩获,参与了消灭谢鸿勋部的行动。在南浔路追击作战中,李仙洲营成功完成了切断敌军交通线的任务。到1927年初,李仙洲部被编入东路军,跟随何应钦和白崇禧的指挥,从赣东北东进浙江,参与了攻占杭州等一系列重要城市的军事行动,并随后部署到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参与了防务任务。

在1928年4月,他参加了第二期“北伐”后,被任命为第一集团军第一军教导团上校团长。

1929年1月,李仙洲进一步晋升为第一师第一旅副旅长。

1930年5月至11月,蒋介石(蒋中正)、阎锡山、冯玉祥及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军阀围绕着国民政府中央政权归属爆发了“中原大战”。战争期间,李仙洲以第三师第九旅十三团团长的身份参战,作战地点集中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份,尤其是在陇海铁路沿线区域。5月中旬,他所在的部队在陇海路马牧集至柳河一线与冯玉祥的西北军万选才部以及晋军杨效欧部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获得胜利告终,李仙洲因此战的表现和忠诚度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和赏识,其后在国民党军队体系内继续得到提拔和重用。

1933年7月21日,李仙洲调升为第21师少将副师长。

1934年12月15日,李仙洲升任为第21师中将师长,该师管辖两个旅。

1936年初,红军在经历了长征之后,为了巩固陕甘苏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并解决红军面临的经济和物资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发起东征战役,红军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意图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并策应东北军和西北军共同抗日。

李仙洲所属的部队在这个背景下,受命对抗红军的东征行动,试图阻止红军向东扩展其控制区域。直到1936年底,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国共双方的关系逐渐走向缓和,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两党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李仙洲方与红军缓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仙洲奉命率部奔赴华北地区,支援宋哲元领导的第二十九军,参加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参与1937年8月的南口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军队在京畿外围的重要防御战之一。

紧接着在1937年10月,他又率部参加了忻口会战,这是太原会战中的关键一役,其间他以师长身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并在此过程中负伤,被日军狙击手击中胸部。

1938年2月12日,李仙洲升任为第92军中将军长,并同时兼任第21师师长,3月1日晋升为陆军中将。同年4月率部前往鲁南地区,参与了徐州会战。6月8日,辞去了师长的兼职。

1938年夏他继续率领部队参加武汉保卫战,对抗日军的攻势。

1939年秋,李仙洲率部由湘北转移至鄂西北地区,负责襄阳、随县等地的防守工作,这一时期的任务主要是构筑防线,防止日军进一步深入。期间,李仙洲还曾积极投身于地方建设和教育工作,参与创办并担任国立第二十二中校长。

1940年5月他的部队参加了枣宜会战,这次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发生在湖北地区的大规模战役。

1941年5月6日,李仙洲升任为第15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并继续兼任第92军军长。

他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改任徐州绥靖公署济南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负责相关地区的军事绥靖工作。

随着日本宣布投降,中国进入战后恢复及新的军事斗争阶段,李仙洲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国内局势,尤其是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的作战部署。

此时,李仙洲也参与了对原沦陷区的接收工作,并对所辖部队进行整训和改编,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国共内战。

总之,1945年对于李仙洲来说是一个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过渡的重要年份,他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民党政府的安排,调整军事部署,准备在山东等地对共产党军队采取行动。1946年,李仙洲被任命为国民党军第28集团军总司令,并兼任苏豫皖第1路挺进军总指挥,负责指挥和协调在苏、豫、皖等地区对共产党的作战行动。

同年,李仙洲又被任命为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成为黄埔三期毕业的王耀武的副手。

1947年初,李仙洲担任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受命指挥第46师和第73军以及其他增援部队,意图南北夹击华东野战军,进攻山东莱芜、新泰地区。

1947年2月,李仙洲指挥的部队在莱芜战役中遭遇了华东野战军的重创。粟裕和陈毅指挥的解放军通过巧妙的战略部署,对李仙洲的部队进行了伏击和包围,导致李仙洲所率领的近6.5万余人的部队在短短几天内几乎全军覆没。

在莱芜战役中,李仙洲有幸被华东野战军俘虏,从此结束了其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军事生涯。

李仙洲被俘后,接受了思想改造,并在被俘期间,据传他曾有一个秘密在12年后才向组织交代,这一行为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1960年11月,李仙洲获得中国政府的特赦释放。之后,他开始了在新中国的生活和工作。

李仙洲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并在其中担任多项职务,包括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

自1978年2月起,李仙洲被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参与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工作,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1983年,李仙洲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顾问;随后还担任过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等职务。

1984年李仙洲被推选为黄埔同学会理事,并担任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发挥其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作用。

在晚年,李仙洲在山东省济南市度过余生,继续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1988年10月22日,李仙洲在济南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