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秦曼云叛逃台湾,32年后回来探亲,中央派她昔日同窗王鹤寿接待

2025-01-17 17:22 来源:冷丁网 点击:

秦曼云叛逃台湾,32年后回来探亲,中央派她昔日同窗王鹤寿接待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她是我党首位女叛徒,国民党兵败的时候,她逃去了台湾。

可是1981年她又回来了,还口口声声要“赎罪”,结果负责接待她的“老朋友”,只用一句话就让她无地自容。

这位老朋友是谁,他又说了什么?这次看似简单的碰面背后,究竟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波澜?

巾帼英雄、革命眷侣

此人名叫秦曼云,家里颇有几分书香气,因此受到了不错的教育。

她的哥哥秦茂轩,更是22岁就以身殉国的烈士;有这层原因在,她在革命之初其实是颇受信重的。

在1925~1927年间,我党先后派遣了一些同志前往苏联名校学习,比如说莫斯科中山大学、东方大学等等,而秦曼云就在留学名单里。

也正是在那儿,她结识了两个关键性人物。

一个叫做关向应,是党内先进同志,与她两情相悦。

另一个叫做盛忠亮,当时也是我党同志,对秦曼云颇为爱慕。

两人之中,英俊潇洒且一身正气的关向应,成功博得了秦曼云的青睐。

两人最终也终成眷属、一同回国,在上海地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这段感情非常令人艳羡,只可惜其中也有不少波折。

比如说有一次,关向应在紧要行动之时,不小心出了意外,被秘密抓捕了。

虽然对方并没有证据,不能拿他怎么样,但是却给他留下了案底。

倘若以后再要去执行相关任务,这很可能会成为他致命的破绽。

组织上再三考量,最终决定将他调回延安,配合他的老上级贺龙工作。

关向应思想觉悟很高,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组织,更是为了他自己的安全,于是在和秦曼云商量之后就答应了下来。

秦曼云虽然也同意丈夫离开,但是内心是极为不愿的,于是这段感情有了隐患。

长时间的两地分居,逐渐消磨了夫妻俩的感情,再加上从事地下工作的压力很大,因此很快秦曼云就撑不住了。

在她提出离婚后,关向应虽然很惊愕,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尊重她的意愿,于是二人和平分手。

就在秦曼云沉浸于一个人的孤寂时,盛忠亮出现了。

他用一番言语向秦曼云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又在行动中对秦曼云处处照顾,渐渐取得了秦曼云的好感。

于是没过多久,两人便走到了一起。

前面有所提及,早在莫斯科的时候,盛忠亮就已经喜欢秦曼云了。

此时抱得美人归,对盛忠亮来说自然是欣喜不已;而盛忠亮的出现,也满足了秦曼云被陪伴的愿望。

再加上当时两人都是我党同志,工作地点相同,如果不出意外也能算得上是一段良缘。

只可惜,这段感情是注定无法得到人们的祝福的,因为它最终引导着两人,走上了一条共同背叛的不归路……

双双叛变,罪孽无穷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1934年,秦曼云在敌人的一次搜捕行动中不幸被捕。

原本大家工作得好好的,没想到敌人居然抓住了上海中央局领导之一李竹声的踪迹,而且一路跟了过来。

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李竹声就被按倒了。

紧接着,一群特务突然冲进屋子,拿枪指着众人,最后所有人都被抓捕了。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在监狱中还表现得比较坚贞,不愿意向国民党反动派低头。

可是随着敌人一点点施加酷刑,再加上一位“老前辈”的劝说,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同志们屈服了,比如说秦曼云。

至于这位老前辈的身份,大家应当都不陌生,他叫顾顺章,被称作我党中最大、最危险的叛徒。

作为中共特科的领导人物之一,顾顺章的地位在党内颇高。

只可惜,他的觉悟却与地位不匹配,刚做出一些成绩,尾巴就翘到了天上,吃喝嫖赌抽是样样都沾,生活逐渐腐化。

1931年被捕之后,没过多久他就叛变了,而且敌人还未加折磨,他就供出了所知的所有中共秘密。

作为革命老同志,革命觉悟却如此低下,属实令人唾弃。

更可恨的是,顾顺章自己投降还不算,还帮助国民党劝服我党被俘同志,秦曼云就是被他说服叛变的。

在成功劝降秦曼云后,特务们又将目光盯上了盛忠亮。

他当时是部长,手里掌握的关键信息更多,因此敌人也尤为上心。

只不过,盛忠亮并不愿投降,敌人光靠强硬的手段,根本拿他没办法。

最后又是顾顺章站了出来,给敌人出了主意,

“盛忠亮最在乎的就是秦曼云,让她去游说,定能成功!”

特务们实行了这个办法,果然卓有成效,盛忠亮没过多久就降了,将自己知道的信息吐露得一干二净。

正是因为受到了顾顺章、秦曼云以及盛忠亮三人的影响,不仅一众干部被捕,在整次事件中受到波及的同志们更是高达数千人。

其罪行之累累,罄竹难书,注定是要遗臭万年的。

而叛变之后,秦曼云与盛忠亮二人也曾为自己的行径感到羞耻,觉得良心不安,想要有所回报。

所以人到晚年,挣到一份家财的秦曼云与盛忠亮有了“回馈祖国、请求原谅”的想法,已经年逾七旬的他们,向祖国递交了回国申请。

按理说这种人是不值得原谅的,但是大国自有气度。

于是最终我国还是批准了他们的回国申请,允许他们回来访问。

不仅如此,秦曼云回国后,组织上还特意安排她昔日同窗王鹤寿来接待。

堂堂一位中纪委干部,亲自出面招待一位昔日叛变的叛徒,可以说是给足了秦曼云面子。

秦曼云对此也无比欣喜,觉得自己赎罪有望,然而她却不知道,她高兴得太早了!

因为王鹤寿,并不想向她表达欢迎,也不觉得自己跟她还有什么同学情谊。

王鹤寿所能熟悉的秦曼云,是个有志报国的女同志,而她早在1934年投降的那一刻,就等于是“死了”。

老同学的“接待”

这次接待,是1981年的事情,当时王鹤寿带着陶斯亮,来到了提前设好宴的北京饭店。

一见面,秦曼云就表现得很激动,连忙问起当年同学们的下落。

王鹤寿则表现得非常平静,有条不紊地回答着,却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

刚开始陶斯亮还有些疑惑,朋友相见,何至于如此冷淡?

直到听到这位秦曼云为自己昔日的变节行为开脱时,她才恍然惊醒,

“这是位叛徒!”

随着聊天继续,秦曼云似乎也察觉到了王鹤寿的厌恶,神情渐渐僵硬。

聊到后面的时候,她表示自己愿意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效犬马之劳,在经济上也希望能尽一些绵薄之力。

对于这一点,王鹤寿不置可否,只是冷淡地回应了一下。

眼看气氛逐渐尴尬,秦曼云似乎是想说些什么来引起共鸣,于是对王鹤寿说道,

“你们这些年,受苦了吧?”

却不想王鹤寿听到这个问题后,脸色居然显得有些松弛和欣然,

“党内的事,说不上辛苦,算不得什么!”

听到这话,秦曼云脸色骤变,直接黯然了下去,很明显是想起了自己的叛变。

因为王鹤寿曾经多次被敌人逮捕,可他始终都没向敌人屈服,反倒是咬着牙挺了过来,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老同学阔别几十年再见,已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从两人的着装上也能看出来。

王鹤寿布衣布鞋,十分简朴,秦曼云身上却是珠光宝亮,极显富贵。

在接待完秦曼云后,回去的路上,陶斯亮还特意问过王鹤寿,

“别人虽然叛变了,但却想尽荣华富贵,到头来还被宾礼相待。”

“您一辈子忠于革命却多次入狱,对此您后悔吗?”

面对这个问题,王鹤寿想也不想就回答了,

“这有什么好后悔的?路是自己选的,绝不后悔。”

听到这个回答后,陶斯亮肃然起敬,深深感受到了王鹤寿的顽强意志。

也正是这份言传身教的精神,陪伴了陶斯亮很长一段艰难岁月。

1998年她的母亲去世,1999年王鹤寿去世,她都是这么挺过来的。

至于上面所提到的秦曼云,虽然晚年间也为国家经济做了一定贡献,但是与王鹤寿就没法比了,只能说是对昔日的过错有了些许弥补。

此外,功是功,过是过,她也应当为自己的过错而时时陷入悔恨,以此来警醒后人。

思考与警醒

在涉及到此事的人物中,秦曼云与盛忠亮叛变了,关向应却投身于革命,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早年间,关向应跟着贺龙一起搞根据地建设,后来他和秦曼云一起在苏联学习,学有所成后归国。

上面我们也提到,由于工作原因,他最后被调到了延安,可鲜为人知的是,他不仅是去延安工作的,更是去养病的。

虽然此后他的病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最终还是没能治好,1946年中下旬,他在延安病逝。

他的精神使人钦佩,也使大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任弼时就曾在1941年的时候说过,“关向应有为革命奋不顾身的精神”。

虽然他逝去了,但是人们对他的纪念从未停止,在如今的大连市金州区还能看到“关向应纪念馆”,时常有后人前去那里追思。

再反观秦曼云与盛忠亮,虽因叛变得以苟且偷生;

后来还前往国外,过着光鲜亮丽的日子。

可是他们在祖国人民的印象中,除了叛徒这个无法抹除的“标签”外,还能剩下什么呢?

固然,人到落叶归根之时,他们晚年或许真有几分悔改之意。

可是他们过去的罪行是罄竹难书、无法消弥的,毕竟因为他们而受到波及的人何止数千人?那些受牵连的我党同志们何其无辜?

他们叛变后,此事就成为了我党很多同志们的心结,包括毛主席都非常惦念。

据说晚年的时候,毛主席时常向大家问道,“抓到了吗?”

这里要抓的就是我党历史上首位女叛徒,秦曼云,以及她后来的丈夫,盛忠亮。

对于秦曼云来说,致使她误入歧途的是思想觉悟不够。

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秦曼云是受到哥哥的影响,才走上革命这条路的,她的哥哥最终为革命而牺牲了,成为了光荣的烈士。

可是妹妹的思想觉悟很明显有问题,不仅不理解革命期间丈夫的责任,还总是将个人情感加诸到国家大义之前。

倘若只是她个人的选择也就罢了,偏偏她为了一己私欲,害得很多同志丧了性命,这份罪行理应由她来承担。

对于盛忠亮来说,他对革命或许有过坚贞的守护,但是这一切在他选择叛变的那一刻,也就烟消云散了。

要知道,当时的他可是部长级人物,很受组织信重,他叛变所造成的损失,比秦曼云造成的更大。

二人的叛变,对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的同志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只是不知道当了叛徒的秦曼云,再去参观前夫故居、瞻仰丈夫陵墓时,会做何感想呢?

或许心中是羞愧更多吧,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在晚年生活中饱受心理折磨,不断用行动尝试减轻自己的痛苦。

比如说,他们后来专门成立了助学基金会,6年时间里,累计提供了50万元基金,帮助数十名家乡女孩完成了学业。

从这件事上来看,他们做得很好;可是再联系他们过往的罪过,这份迟来的“弥补”,似乎又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往事已矣,如今再想追寻那一个公道,已然是没有条件了。

2001年,秦曼云的生命走到了尽头,2007年盛忠亮也随之去世,他们的故事在那一刻彻底画上了休止符。

可故事虽然结束,影响却远远不会停止,他们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时时承受后人的鞭挞,对此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