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西藏318国道怒江大桥,有一座特殊的桥墩,路过车辆都会鸣笛致敬

2025-01-18 13:51 来源:冷丁网 点击:

西藏318国道怒江大桥,有一座特殊的桥墩,路过车辆都会鸣笛致敬

战友们,我来陪你们了。1953年怒江大桥落成,一解放军排长大喊一声纵身跳入江中。这座大桥很长时间被列为军事禁区成了中国唯一一座禁止拍照的桥

据悉:在1950年3月,毛主席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解放西藏。在军长张国华的率领下,十八军从四川乐山启程,途经雅安、康定、甘孜等地。

当时西藏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藏民们平日从雅安到拉萨,拉着载货的牦牛,就得走上一年。

1950年,为了早日解放西藏,毛主席决定为西藏修建一条公路。当公路修到怒江时,却遇到了困难。想要进入西藏,必须在怒江上建一座桥。

怒江,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水流湍急,且江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因部队暂时还未配备大型的施工设备,目前只能安排战士在现场进行勘察。

而在多次勘察后,战士们偶然在一块隐藏的岩石后面发现一个大洞,刚好可以做一个路面。目前的困难是,山洞距离地面有3000多米。战士们决定从山顶将绳索放下,搭建一个临时的软梯。

梯子搭好后,战士们每天在悬崖上来回缓慢移动,有时,他们还需要打炮眼,危险可谓是无处不在。

这不,意外很快发生。这天,一位战士不慎从软桥上跌落下去。

很快,大桥进入到浇灌水泥的阶段。

这天,一位战士本想去检查桥墩的水泥浇筑效果。

结果,一不留神,他失足掉进了下面的水泥槽中,且越陷越深,根本没有办法自救

彼时,桥墩里灌满了正在凝固的水泥,很快,熊汉俊便无法动弹。战友们想救他上来,却因当时条件有限,爱莫能助。

临终前,熊汉俊对战友大喊:等铁路修好,一定要来告诉我。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动不已,为此,每辆经过七号桥墩的火车,都会鸣笛致哀。

甚至还有驴友自发前往此地,摆上香烟酒水,凭吊为筑桥牺牲的解放军战士。

然而后来,有一名一起参与铁路建设的铁道兵战士说,熊汉俊确实是为修建铁路牺牲,当时也的确有很多战士为铁路建设牺牲,但他并不是以跌入桥墩的方式殉职。

追踪溯源后,大家发现,跌入桥墩的主人公,是修建怒江大桥的解放军战士刘纪春

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解放军战士们在没有大型施工设备的情况下,靠着炸药和双手中的一锤一铲,硬是在1954年之前成功修建了川藏公路,川藏公路的修建至今被誉为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在川藏公路中的西藏东部平浅谷地的怒江沿岸,这里水流湍急,有江无岸,江的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施工难度巨大,可是怒江大桥将是极为重要的交通要塞,想要到达西藏深处必须穿过怒江,怒江大桥的修建对于川藏公路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在这里架桥,必须得弄清两岸的地质状况。需要士兵渡过怒江到对岸去勘察地况,选择岸址,两岸才能施工。陈明义是当时十八军的总司令,也是筑路部队的总领导,于是陈明义从筑路部队工程班六连中,选出了七名水性好的战士。

让他们坐皮划艇渡过怒江,当七名战士坐着皮划艇出发,在离岸边不到十几米的时候,突然一股巨浪打来,瞬间掀翻了皮划艇,岸边的同志们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们在怒江里挣扎却无能为力,几秒后,战士们被怒江吞没。近一个班的士兵全部牺牲。

悲痛过后,陈明义召集川藏公路总工程师李昌源和各个连队的负责同志开会,研究渡江方法,在会上陈明义强调渡江首要的任务是保证战士们的安全,有的同志建议炸山,把对岸炸出一个堤口,有人建议架设木桥。讨论过后没有一个办法可行,大桥的建设工作陷入瓶颈。

有一次,李昌源对着江水发呆,看见此起彼伏的波浪在江心形成一个又一个漩涡,他立即想到可以借助江水的回流从上边渡过去,可是这个方法需要一名战士坐船渡江。这时一名战士主动请缨,要求渡江。

这名战士叫李文炎,正是此前七名牺牲战士的班长,为了保证李文炎的安全,在他的身上绑了钢丝绳,李文炎独自一人划着皮划艇顺利渡过了怒江,凭借着这条钢丝绳,在怒江两岸建起了一条细细的索道,战士们先后渡江,怒江大桥的建设也正式开始。

纵观历史长河,每次遇到大的国难时,我们的解放军战士都会在第一时间冲在前线,为我们保驾护航。

从1998年抗洪到2008年汶川地震,到最近的郑州内涝,军人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守护家园的钢铁长城

不管在哪里,只要我们看到身穿军装的人,就会觉得格外安心,那些暴雨中被困的人,当看到身批战甲的解放军战士的身影,他们一定满心欢喜,因为这身军装,就代表着生的希望,代表着一份承诺,一份保障。

1953年大桥建成,到1972年时建成了怒江大桥拱桥,建立了严格的安检警卫制度。2013年,当初的大桥已经不能承载过桥车辆的负荷,于是在桥上架设了一座单向通行的桥背桥,实行单向通行。

岩壁上刻着的征服怒江、英勇顽强、英雄阵地十二个大字,见证了战士们的X泪。如今,怒江大桥已有了新的模样,可每一辆在上面行驶的车辆都会长鸣三声,有些人甚至会停车,在桥边摆上鲜花和瓜果,以慰烈士们的英魂。

据说每修筑一公里都会牺牲一位战士。如果他们还健在的话应该有80多高龄了吧。

如今的怒江大桥宽敞笔直,车辆络绎不绝,当车辆经过时都会鸣笛以表致敬。

该桥全长2255公里的公路,其中10万建筑工人参与建设,共有3000多名建筑人为此牺牲,平均2公里就有3个人牺牲,这些数字,至今听到仍让人眼眶湿润,英雄无名,历史有痕。

要是没有他们的辛劳付出,就没有我们如今如此便捷的交通,川藏地区的发展与这条路息息相关。

而在陡峭险峻的大山上修建公路,凿坑挖洞搭建隧道,看似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的英雄们敢于挑战,敢于付出,最终创下了奇迹。

50年代修建的怒江大桥只能够部队通车使用,并且桥身结构简易,寿命短。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七八十年代,我国在怒江修建了混凝土桥。

现在川藏线上我们能看到的怒江大桥,正是那时修筑的。由于怒江大桥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具有军事意义。

所以在这里会有武警官兵驻守,并且不允许拍照。

怒江大桥的修建已经过去六十年了,这些年祖国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从积贫积弱的年代到如今的基金狂魔。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人民靠着一锤一铲修公路建大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对此,很多网友热议了:

网友一、路过的时候,特意停下来,在这边待了半个小时,很多小车可能不知道这故事,没有鸣笛,摩旅的年轻人都是一路鸣笛而过,有种眼睛进沙的感觉。

网友二、2012年我骑车路过这里,确实有战士看守还不能拍照。我想问为什么现在没有军人驻守了?

网友三、关于怒江大桥,还有一个更揪心的故事,在修桥之前,解放军一个排奉命在怒江岸上的绝壁开凿石面,等任务完成时,山上突然掉落了一块巨石,除了排长,其余战士全部被砸进了怒江壮烈牺牲

这位铁骨铮铮的排长仰天大哭,之后含着泪水冲着怒江大喊:我也来了,随后跳进了滚滚怒江,追随他的兄弟们去了,这一排战士真正做到了不求同生,但求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