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陇上江南武都城

2024-06-28 15:19 来源:冷丁网 点击:

陇上江南武都城

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穿过武都城的白龙江。麦子杨 摄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鸡鸣三界。我正是从四川广元武则天故里连夜入陇。在我印象中,陇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武都更集结了历史、军事、文化和经济的意义。果然《汉书·地理志·武都》记载,秦代已置武都道,最迟在新石器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十多年前,武都成为陇南市唯一城区。而陇南,别名“陇上江南”,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活动,是秦人发祥地,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的核心生活区。

说了那么多,除了我认可的“地理即命运”,更重要的是翌日为我接风的晚宴,主人正是陇南“文艺领军人物”高天佑。排定座次后,我坐主位左边。注重仪式感的高老师推杯换盏之际,对我“察言观色”,尔后断然道,我的姓的祖先就在这陇南武都一带。我点头,先饮为敬,说我们中华民族发源地就在这一片土地上,我也听父亲说过族谱,后世因战乱和天灾等,不断往南迁,河北、河南、福建和粤桂,一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是真的,凌时到武都睡一觉,天亮我就开门见山了,也就是说我的祖先从这儿的大山,带着后代奔向大海。面对西北烈酒,我一杯接一杯,因我这无意中的行走,原来是溯源寻根,认祖归宗。

这席初秋武都文人雅集就因此称兄道弟起来了。高老师召来了陇南市作协主席和《陇南文学》主编等,还赠我一套厚重的《陇南文学》杂志合订本,郑重请一位写小说的“指正”一下他主编的《得陇望蜀诗丛》。我受宠若惊翻阅了《得陇望蜀诗丛》的五本印制古典而精美的诗集,有秦戎的《踏歌而行》、过河卒的《擦洗阳光》、毛树林的《露珠无岸》、老盖的《世态与季节》和向前的《惊蛰的声音》,想不到自古武都出美女,还出踏歌而行的诗人墨客。诗人们歌唱这片山河,咏吟这方水土,在秦岭与岷山之间,在长江支流,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白龙江的孕育下,诗意勃发,气象万千。特别是笔名秦戎的高天佑老师,诗集名曰《踏歌而行》,令我马上想起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给远道而来的我一场文学的醉意。在一首《踏歌而舞》中,每一段诗人开头都别致地歌唱“你从某某来,带着一份情”,诗情行吟,豪放不羁,从武都响崖坝回响到三河汇集的玉垒关,韵脚独步嘉陵江的入川口,“拥着玫瑰入眠”……我在诗中看见这方水土的文化领航者,诗意地将陇南物产、历史文化、古今酒话、诗人情谊、人生趣味像白龙江水穿行于山区峡谷,浩浩荡荡,一路向川,激勇奔流。

在陇上江南武都这几天,我昼夜用脚丈量这片诗意山水沃土,这片甘肃唯一长江流域之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优美。我也在寻觅秦戎诗人们与他们的诗歌生活在这儿的理由。作为陇南市唯一城区,武都四周被海拔千米的西秦岭和岷山包围,只有一条白龙江从中突围,武都城区就在山与江之间,涵养着祖国河山、人文诗眼和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期待。我独自沿着滨江生态湿地公园漂亮的步道,与白龙江并肩而行。江水两岸便是武都城,我在江边闻到一阵淡雅的芬芳,走近才发现是橄榄树和橄榄枝叶间的果实,原来这城不仅美女如云,还是花椒之乡和油橄榄之乡。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白龙江畔湿地,看江水喧哗流淌,看远山一片迷蒙,在这大山与长流之间,我明白了,秦戎诗人们在此间诗意栖居,古时的“得陇望蜀”变成了这个时代的诗人们不忘初心、永不知足、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肩负使命的讴歌!

我走下江堤,踏上江滩,站在白龙江向南奔腾的激流里,我把手臂和脸庞都清洗了一遍又一遍,似乎这是在拥抱这江,这江水孕育的文明,从远古、从我的祖先身上流过,汇入嘉陵江、长江,向东流,向大海,向着我南方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