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2025-01-12 04:03 来源:冷丁网 点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是『冰先生杂谈』“卖字养猫”计划的第21篇文章,也是本公众号第180篇更新。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几期《中国好声音》。节目里,李健的表达方式引起了其他三位评委的注意。他们说,李健说话非常喜欢用成语——比如美轮美奂、有的放矢——显得特别地有文化涵养。

我仔细听了听李健在节目里用过的成语(当然我毫无轻视他的词汇储备的意思),它们并不是生僻而艰深晦涩的;大家在高中前的语文学习中都和它们打过照面。

让我感到警觉和诧异的是,一个人在谈话中使用常见的词语,居然会成为一件值得啧啧称奇的事情。

我记得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十多年前在美国求学时,在某个对知识产权毫无尊重的网络视频软件上看到一部叫《法证先锋》的电视剧的时候。剧情里,傻白甜女二号初见畅销书作家男二号时,男二号简单介绍了秦国权相吕不韦,引来女二号一脸倾慕:“哇,你居然知道吕不韦是谁,好犀利啊!”

当时的我哑然失笑。在我读中学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初中生说起吕不韦的事儿来都能如数家珍。知道吕不韦是谁,知道他扶植公子异人回秦国夺得储位,知道他将赵姬献给异人,知道他组织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又有什么特别?

如今,我也不认为在谈吐中使用成语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儿。可仔细想来,我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人们,网络流行语用得越来越多,成语却用得越来越少。

近一两个月,我的学生们说起什么,都用“SKR SKR SKR”表达赞赏的意思。据闻,在正宗的嘻哈文化里,所谓“SKR”是摩托车高速驶离时,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声音。说某一篇文章非常SKR,无异于在说它的文笔噼里啪啦或者稀里哗啦。但有不少人辩解说,把“SKR”用作赞美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

在这之前,由于网络直播和喊麦的兴起,网络的年轻原住民们喜欢用“666”表达对事物的赞叹和佩服之意。看到一个有趣的短视频,他们说“666”;看到一条有趣的消息,他们评论“666”,知悉朋友在工作中作出了业绩,他们点赞道“666”……

SKR也好,666也好,它们被应用于太多的场景之中了。这样的词语虽然有着大家都能够理解的意思,但无论如何都会因为过度的滥用而变得空洞,言之无物。

事实上,如果仔细研究2004年以来的网络流行语,你就会发现,除了凤毛麟角的少数外,绝大多数流行语缺乏实质和内涵,空余哗众取宠的浮夸。

互联网是一个颠覆性的平台,它破除了各种不同的限制,允许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网民共同参与了流行语的创造。在这样的规则和环境下,曲高和寡,流行起来的断然不可能是《阳春》和《白雪》,只可能是《下里》和《巴人》。

所以,未来还会有更多苍白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不能避免。

我害怕有一天,我称赞一对夫妻芙蓉并蒂,琴瑟和鸣却不被领情,因为他们只知道“白头到老”和“恩恩爱爱”。

我害怕有一天,我无法再给我的学生讲陈胜吴广的故事,因为不会再有人知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里的鸿鹄到底是大雁还是天鹅。

我害怕有一天,我不能再在文章里用“哀梨蒸食”这样的成语,因为会有读者问我,为什么梨会哀伤。

我更害怕的,是所有的年轻人都在各种短视频APP上双击666,没有人再看超过400字的文章……

语言像是一艘船,思想就像船上载着的宝物。只有船足够结实,足够庞大,能够承载的宝物才多,航行起来才稳当。

语言是思想的土壤。语言贫瘠了,思想就注定会枯萎。

缺少思想内涵的社会和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荷塘月色》里那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希望你们也能想起,我们传承了五千年的语言是可以如此美妙的。

冰先生

2018年9月10日

_______________

欢迎各位读者与我联系!

微信:主笔冰先生(mricewrites)

微博:主笔冰先生

QQ:冰先生杂谈(309757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