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越军征战半个世纪,兵力上百万,为何本质还是游击队?

2025-01-17 04:44 来源:冷丁网 点击:

越军征战半个世纪,兵力上百万,为何本质还是游击队?

越军实施战役规模的作战行动,始于抗法战争初期(越军对战役的界定是参战规模达到一个师)。1947年底,面对拥有先进装备,由海陆空三军组成的10万法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2万余名越军与之交战,其中最大建制是卫国军(越南人民军前身)主力团,基本作战兵团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

因而,越军进行历史上第一次战役作战,即越北战役时,参战的主力部队只有2个团,主要力量是地方部队,战役规模不大,实际上是一次较大的游击战斗。经过几年的发展,到奠边府战略决战时,越军投入的兵力已经有4个步兵师、1个工兵炮兵混编师及3个高炮营。团规模的运动袭击,追击战和阵地进攻等战法得到运用。

但在整个抗法战争时期,由于越军装备质量低劣,后方保障非常薄弱,进行战役作战的形式通常为小规模的偷袭,伏击、奔袭与部分正规战相结合。一个战役,通常是由多个大大小小的具有战役因素的游击战斗所构成,“关键性大战斗”则以战役的决战行动而出现,使越军的战役样式呈现出游击性战役的特殊格局。

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之后,越军根据和平建设的需要,对33万陆军进行了两次整编,只保留了7万骨干力量。因而在抗美战争初期,直接与美国数十万陆、海、空军以及上百万南越军抗衡的,主要是“南方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和游击队。相对弱小的南方武装力量在初期组织的战役中,通常为一个师的规模,作战形式仍然是游击性的消耗战辅之以"关键性大战斗”。

较大规模的诸兵种协同作战,从9号公路战役和广治战役开始形成。大规模的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直到抗美战争后期的西原战役、顺化岘港战役和胡志明战役时才组织实施。整个抗美战争时期,越军为了保存实力,一般采取“避实就虚、待机破敌”的作战方针和“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分散进行游击战,集中起来进行运动战”的作战原则,适应了弱小的武装力量进行战役作战的客观实际。由此可见,军力弱小,是越军战役行动具有游击性的内在因素。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则是越军战役作战具有游击性的外部因素。印支战场地处热带,山多林密,河溪纵横,自然地理复杂。山岳丛林地占全国面积的57%,水网稻田地占31%,整个地形狭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哑铃形状,战役回旋余地小。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作战,大兵团行动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越军在抗法、抗美战争中,双方组织的战役规模都比较小。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恰恰能使越军发挥其特长,把正规战和广泛的游击战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一套与弱小的武装力量相适应,与特殊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民战争战役”法则。

1975年春季大捷解放南方之后,越军为了贯彻印支联邦的既定国策,与中国抗衡,扩军至120万,并开始全面照搬苏军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其战役理论通过对历次对外战争的总结,有了较为系统的发展;大兵团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经过抗美战争后期多次战役和两次入侵柬埔寨战役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从越军的战役理论和战役实践来看,越军并没有放弃游击性。

在战役理论上,带有明显的传统性。越军认为,抗美战争胜利之后的战役,是高度发展的越南“人民战争的战役”,较之过去具有更高的总体性。战役的力量包括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军游击队,而且民军是一支重要力量。显然,其战役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实施全民性的总体战役。这种总体战役,不但具有越军在抗法抗美战争中游击性战役的传统性质,而且体现了更大规模,更高程度的游击色彩。

在战法上,消耗战的辅助性地位有所提高。越军强调打歼灭战,但又认为,要打歼灭战,就必然要开展广泛的消耗战。有了广泛的消耗战,才能使对手遭受巨大损失,被迫分散力量和穷于应付,为打歼灭战创造条件。越军在9号公路战役时,就曾采用广泛的消耗战,迫使美军和南越军疲于应对,被迫抽调6个旅(团)的兵力对付越军的大范围侧击和回援后方。强调打广泛的消耗战,必然存在广泛的游击性。

在规役布势上,随意性因素大。越军总参谋长黎仲迅曾经指出,确定战役布势时要注重发挥三种武装力量的威力,做到既能全面出击,以主力打歼灭战,又能广泛使用小分队袭击。越军要求实施战役布势时,通常不组成梯队,不作较为规则的带状或者线状布势,而编组适应山岳丛林地作战的若干个“部分”,并要求这些部分能够达成多路、多方向的攻击部署,这样既能分散遂行独立的作战任务,又能集中起来进行“关键性大战斗”。

对特工队和民军的作战布势,则要求突出灵活机动,避免在双方界线分明的态势下作战。越军认为,广泛实施“以虚代实,虚实相间”的布势,是实现“灵活、稳固、机动”的原则,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打法的有效途径。

越军的战役实践同样体现了游击性。作战规模小,流动性大。在进攻民柬部队梅莱山根据地的作战中,最大规模是第二个旱季攻势时组织的6个师行动。第三个旱季攻势,是2至3个团的规模。第四个旱季攻势之后,普遍是规模更小的反游击作战。组织的各类演习中,大规模的诸军兵种协同作战仅有2次,其余多为师以下规模的演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越军没有放弃游击性。

广泛使用特工配合作战,袭扰渗透行动的自由性强。 使用特工部队配合战役行动, 历来为越军所强调。特工司令阮决指出,“在现阶段的诸兵种协同作战中,特工部队是一支强有力的协同作战力量,并已成为战役正面突破与翼侧穿插分割、迂回包围作战行动的重要保障,秘密、突然、渗透、攻坚是特工部队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特工部队活动的特点、要求和条件。”

在柬埔寨战场,越军非常重视对特工的使用。认为这可以弥补群众条件的不足。特工部队不但在战役地幅内,主力部队战斗队形内行动,而且还可以超越战役地幅,脱离主力部队战斗队形独立作战,自由性很强,对战役的影响大。这一战法的存在,是越军战役作战存在游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薄弱的物质基础(军队人数、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和特殊的自然地理,是越军始终不放弃(或者说不得不坚持)游击性的根本原因。

而在和解放军交手的过程中,越军更是把自己不擅长大兵团正规战(即阵地战和运动战)的致命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

越军在宽大正面、浅近纵深的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兵力再雄厚,工事再完备也阻挡不了解放军的前进的步伐。比如同登、谅山战役。同登是越北军事要地,谅山的咽喉;谅山又是越北的战略重镇,通往河内的门户。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谅山方向是越军的主要战略战役方向。

因此,越军在谅山地区采取了以主力部队第3师(别称金星师)和地方部队相结合的方式部署防御,总兵力为12000余人(不含数量庞大但无法统计的民军);后来在战斗中又抽调第327师以及第337师和北太省197团部分兵力增援,从而使该地区总兵力达到22000余人(同样不含民军),是1979年越军兵力最为雄厚的一个作战方向。

越军自诩谅山是“不可逾越的要塞”,企图凭借多年经营构成的坚固防御阵地与野战防御阵地相结合的,完整的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体系,阻止我军进攻。

担负友谊关方向作战任务的广州军区第55军对同登、谅山地区之敌的进攻,从2月17日战斗打响到23日,为战役第一阶段,胜利围歼了同登、坂然地区的越军;从2月27日至3月5日,为战役第二阶段,胜利攻克了越北重镇谅山市。55军完成了1979年对越作战最为重要的战役进攻任务,攻陷谅山,威震河内,歼敌上万人,最年轻的部队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参战9个陆军军的歼敌之最,为作战胜利立下头功!

实施比防御作战更加艰难的进攻作战,越军的失败更大,损失更多。例如代乃阻击战,越军第二军区战备值班部队、头等主力是316A师,奉命从平卢地区出发东进,增援沿红河两岸布防的345师,企图侧击我军,以解柑塘之围。所部148团在炮兵187团的炮火支援下,与我13军39师的4个连争夺10号公路左侧代乃地区的4个无名高地。

我军步兵凭借师炮群和团营属炮兵的强大火力支援,连续奋战5个昼夜,先后打退越军30余次反扑,取得了毙伤俘越军近千名的战果。敌316A师未能前进一步,增援柑塘的企图化为泡影。

又例如1984年7月12日的船头地区防御作战(即坊间所称的,其实并不准确的松毛岭大战),越军出动一个加强师的兵力,在8公里的正面上,分为四个方向,对我14军坚守的老山地区诸阵地实施空前规模的反扑。

我军坚守前沿的步兵分队依托既设阵地,在强大火力支援下(这一仗共消耗各种口径炮弹1261吨,是对越作战前所未有的火力强度),从凌晨5时打到傍晚19时,一个白天即消灭越军3000余人,取得了十年对越作战最大胜利。越军精心策划、周密准备了两个多月,企图一举“收复失地”的“MB-84”战役计划最终以惨败落幕。

纵观十年中越战争的历史,越军在团以上部队作战层面,无一胜绩;在营以下分队作战层面,即便可以取得若干胜利,也于大局无补,改变不了被动态势。越军,不是一支强大的正规军,而是一支非常出色的游击队。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