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一曲天籁传四方

2024-06-29 00:37 来源:冷丁网 点击:

一曲天籁传四方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吕峰

“人的身体,就是个巨大的仓库或天然的牧场。暗红,就像是暗夜里的无数星粒,集结在肉身的内部,时刻等待涅槃重生,或者是一匹匹脱缰的野马,在满天星斗之夜奔跑。”这是杜怀超在其新著《大地散曲》中所写的。在这本书中,他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他人生旅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堪称是一曲壮美的天籁,极具“灵光与深度,也获得了新的解放与开放”。

“天地有大美而无言”,杜怀超却能依靠手中的妙笔将这种大美展现于笔端,展现于世人面前,为此,他的散文一直有着显著的辨识度,新出版的《大地散曲》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读来,就如同春日的醉酒、秋日的放歌、冬日的围炉,绝对是惬意至极的享受,正如鲁迅文学奖评委王兆胜先生所评价的,“杜怀超的散文书写是诗意的,在物和物性中寓于自然之道,有人类情怀和天地之气的闪动,是对‘人是万物主宰’挂念的超越,是一种获得天地大道的觉醒。”

在《大地散曲》这本书中,白描、议论、抒情、想象等表达方式交相辉映,也形成了杜怀超强烈的个人色彩,有的文章呈现出小说的某些特征,如《无尽的烟火》《负二层》等,有的文章呈现出诗歌的语言魅力,给人以阅读的快感,如《造物集》中写枸杞的句子,“红色的肉乎乎的星星般果实,穿透大地黄褐色的、近似枯竭的黄土塬,在苍凉芜杂的土壤里,硬是从大地的深处,挤出内心的血块,滋养出这猩红的枸杞。”我觉得,他的这种书写有着非凡的价值。

读《大地散曲》,我好像置身于一座文字的迷宫里,繁复、迷离、曲折、幽深,每一个曲曲折折的通道就像是一个个参差交错的枝丫,有着独自的枝枝叶叶,却又有着统一的主题,或者说组合起来,又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这座迷宫里,让我有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不过这种迷茫是快乐的、惬意的,它可以让我更好地沉醉于他的文字中,沉醉于他的心绪中,犹如博尔赫斯想象中的《沙之书》,每次打开,内容都会呈现出神奇的变化,异趣横生,妙不可言。

我一直佩服他敏锐的感知、细腻的观察以及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因为敏锐的感知,他所选取的题材都是独特的,即使是俗常的题材,也因他独特的认同而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细腻的观察对一个写作者尤为重要,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见别人所未见。哲理性的思考更为难得,可以说,这种哲理性的思考使得他的思想是天马行空的,他的语言是天马行空的,他的叙述也是天马行空的,有些章节更是神来之笔,读来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在这个喧嚣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洁是每一名写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庆幸的是,杜怀超做到了这一点,在《大地散曲》中尤为明显,他笔下的人和事,哪怕微小如尘如蚁,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他以慈悲心书写人的境遇,感怀人的命运,他以悲悯的情怀关照那些隐没于岁月烟尘中的小人物的痛苦和欢乐、困顿和振奋、沉沦和超越。他也因此写出了当前社会富有意味的东西,如《暗红》《重返村庄》《呼啸的火车》等,完完全全可以建立起当代社会生活的内在真实。

写作是一个人的旅程,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对杜怀超而言,也不例外。一路走来,有过艰辛、有过迷茫、有过困顿,但更多的是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也因此有了一本又一本风情独具的著作,从《一个人的农具》到《苍耳:消失或重现》,从《大地册页》到《大地散曲》,他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他的努力、他的勤奋让我十分钦佩,钦佩之余,想起了宋代诗僧释德洪的诗,“冷斋托宿自携衾,卧听松风度栗林。黄卷青灯纸窗下,白灰红火地垆深。”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孜孜不倦、挑灯夜读的身影,也可以窥得一个高贵有趣的灵魂,一个朝着真善美目标努力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