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走遍中国」安徽·颍上

2025-01-17 04:48 来源:冷丁网 点击:

「走遍中国」安徽·颍上

颍上县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北部,淮河、颍河交汇处,是阜阳市下辖的一个县。

“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这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心中的世外桃源颍上抒发的感叹。这座千年古县在颍上的徐徐流经间繁衍生息,在时代的演变步伐中迎接新生。

湖泊纵横,碧波浩渺,屹立于滨河湖畔的九合塔,将千年古邑的华美嬗变尽收眼底。古色古香的管仲广场,将一代名相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响彻云霄的淮河锣鼓,曼妙多姿的花鼓灯,引领着皖风徽韵,风华绝代。

颍上这座小城穿越千年的历史云烟,在颍淮之滨演绎出钟灵毓秀的瑰丽乐章。

历史

安徽省西北部我国七大河之一的淮河沿着颍上县南端奔流不息。它的支流颍河则贯穿颖上全境,正是这两条河流为颖上的航运、农业灌溉提供了重要的水源。连绵的水脉不仅濡养着一代代颖上人,更是赠予了这片土地盛极一时的繁华。

清河位于淮河北岸的南照镇,这条看似不起眼的水渠相传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名为通商渠。

据清乾隆版《颍州府志》记载“郡城之南,相传楚灵王自水台西开通商渠 自淮而北 转而西 又折而北 分二派 直抵城下”。春秋时期,这条从淮河开凿出来的水渠成为了南来北往商贸运输的重要通道,不仅为颍上带来了繁盛的商贸经济,也使得一座古城池巍然屹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

位于江口镇汤圩村的一片田地是古慎城遗址,曾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城池慎邑所在地。自春秋时期起,慎邑就成为了楚国的边防重镇。据《左传》记载“吴人伐慎,白公败之”。公元前479年,吴国进犯楚国,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在慎邑将其击败,稳定这片疆域,而后在秦朝推行郡县制的过程中,这片古老的土地被命名为慎县,拥有了第一个县名。

在颍上的滋养下,人们得以繁衍生息。自古以来,水是这片土地永恒不变的命脉,丰富的水源造就了颖上良田万顷。但也正因地处淮河流域降雨中心地带,颍上时常面临洪涝灾害的侵袭,百姓常年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颍上的历史就是一部抗洪抢险史。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地枕颍上上游,隋炀帝将这片土地正式命名颍上县,寄托着颍上人远离洪水美好愿景。从此颍上之名大体沿用至今。

时光流转,千年颖上在颖水的无声流淌中孕育万物,又在洪水的试炼里铿锵前行。

文化

这座景色宜人的滨河公园坐落于颍上县城东部,它由一条废弃河道改造而成。

2013年在这座公园的西北部,一座高约50米的镇河塔拔地而起,它饱含着颍上人民对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同时当地政府希望能将这座塔打造成弘扬管子思想的重要场所。

管子是后人对管仲尊称。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辅佐齐桓公改革富国强兵,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的治国思想历经数千年,仍被后人世代沿袭。

管仲在担任齐国国相期间,通过“以商止战”“法德并用”等治国的政治主张,使齐国逐步走向富强。此外他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制度及举贤任能,促进了后世科举制度的形成。管仲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代颖上人奋发向上,也造就了颍上民康物阜人文蔚起的盛况。

颍上县慎城镇第二小学它的前身是蔡金书院,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监生王勤回乡捐置房屋近20间兴办而成。七年之后知县许晋重修,并将蔡金书院更名为梧冈书院,是颍上县当时唯一的官办学校。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改为颍上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接收青少年儿童入校读书。

历时二百余年的慎城二小,见证了颍上的昌盛文风。“礼义廉耻重德教民”的管子思想是颍上文化延续千年的注解。

管仲在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绵延数千年的管子思想早已深深根植在这片土地之上,影响着一代代的颍上儿女,成为颍上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

民俗

我国的淮河流域一带,流传着一种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花鼓灯。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曾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东方芭蕾”,颍上正是花鼓灯的发源地。

颍上花鼓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其动作粗犷,唱腔曲调通俗易懂,内容大多反映生产、生活、爱情等方面,在岁月的更迭里花鼓灯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

为了保护和传承颍上花鼓灯,颍上县政府在2009年成立了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男女。

如今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颍上花鼓灯的表演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一度走出了国门。

2016年,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代表中国把花鼓灯表演带到了韩国首尔的舞台,荣获第七届国际舞蹈大赛金奖。千百年来,花鼓灯早已深深根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曼妙的舞姿摇曳出淮河儿女勤劳勇敢,姿态轻盈的步伐,演绎着对幸福生活的心驰神往,夜以继日的灵动。

颍上县向来有着“千班锣鼓百班灯”的说法,其中的灯就是花鼓灯,而锣鼓则是指流传于颍上县的淮河锣鼓。它不仅是花鼓灯表演重要组织,也是喜庆节日不可或缺的民俗表演。

鲁口镇的淮河锣鼓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过去鲁口镇因地处淮河岸边,水患灾害频发,先辈们背井离乡,用锣鼓表演换得微博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时过境迁,淮河锣鼓在一代代鲁口人的口耳相传下传承至今。早在20世纪90年代,鲁口镇的各个村庄相继成立的锣鼓队呈现出“乡乡有灯班,村村有锣鼓”盛况,每逢喜庆节日镇上就会响起阵阵锣鼓声。

如今鲁口镇还保留了十几支锣鼓队,大多由中老年人组成。近年来为了更好的传承淮河锣鼓艺术,鲁口镇在部分学校开设了锣鼓兴趣班,并成立了少年锣鼓队,这些孩子们成了传承淮河锣鼓的中坚力量。

如今,淮河锣鼓还保留着十八番、长流水等曲牌。2008年,颍上县淮河锣鼓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美食

六月,颍淮平原上的小麦迎来了丰收,上千年的小麦种植历史奠定了颍上人喜爱面食的基因。

小麦经由颍上人的一双双巧手,变化为蒸馍、面条等不同形态的美食面食,因此成为了颍上人餐桌上的主角。

颍上县的传统面食中有一种馍外形硕大,呈大雁模样,当地人形象的称之为老雁馍。老雁是一种候鸟,长大了南飞时总会记得归巢。

老雁馍象征着出嫁的女儿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记着定期回家看望父母,是两代人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老燕馍还代表着长寿的意思,所以家家户户的出嫁的闺女到正月十六都送老雁馍给父母吃。

面粉加入少许温水,加上几勺自酿的米酒,米酒和酵母粉一起将面团中的淀粉转化为糖,赋予面团酸甜的口感。静置一晚,面团经过充分发酵。接下来是最重要的捏制环节,他决定着老雁馍的精致外观。

以赤豆装点2只眼睛,再为其增添丰满的羽翼,成就了栩栩如生的老雁形象。经过数十道的工序,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老雁馍脱颖而出,盖上大红寿字,寓意着父母平安。

洁白紧实与松软香甜的老雁馍,不仅饱含着女儿对父母的思念,更慰籍心系女儿的父母,它总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温暖饭桌上的一家人。

一道简单的美食连接着颍上人世世代代无法割舍的血缘亲情,也折射出颖上人对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尊崇。

当代

河网密布,水道纵横,颍上县南部淮河岸线绵延近百公里,丰沛的水源哺育了沿淮先民。依水而生,因水而困,人与水的关系是这片土地亘古不变的话题。

随着各种水利设施陆续兴建,人们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浇灌出稻谷飘香的万顷良田。一座座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相继建立,陆续开发的葡萄、浅水藕等特色产品,让颍上农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颍上人将目光投放到绿水青山的建设之中,一处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里曾是十年九淹的荒滩洼地,在告别水患灾害之后,当地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出了人文建筑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八里河风景区。

2013年,八里河风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颍上县坚定了以水为特色打造皖北水乡的发展决心,各种特色景点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

从水患频发到家园建设,从滩涂沼泽到绿水青山,这片饱受洪水侵扰的土地,已然成为了人们幸福生活的地方。

八里河勾勒出淮北水乡的壮阔画卷,轻盈曼妙的花鼓灯彰显着老艺术家的坚守和创新,威震四方的锣鼓激荡出先辈们的愤怒和执着,朴实无华的老雁馍蕴藏着后辈们的敬意和孝心。古往今来,颍上这座皖北小城在水灾频发的忧患中,磨练出百折不挠的生存意志,成为皖北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