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丁网 > 杂谈 > 正文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汉有陈汤 唐有玄策

2025-01-17 21:33 来源:冷丁网 点击: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汉有陈汤 唐有玄策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汉有陈汤 唐有玄策!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名将良臣辈出,比如伊吕管乐、战国四君、汉初三杰、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西魏八柱国、开隋九老……。他们的身影如同璀璨星海中的颗颗闪耀之光。他们是王朝的脊梁,也是华夏代代相传的偶像榜样。电影《战狼2》中吴京的一句台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引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共鸣。这句话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大国的自信和威武,是强盛国力支撑下的强硬外交口号。这句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原文是:“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翻译过来就是:“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明白,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也一定要诛杀他们。”陈汤的事迹在史书上被大书特书,我们就不多做赘述。犯我中华,虽远必诛。辱我天威,虽难必报!我们今天说的这个人,和陈汤一样,用实际行动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华的霸气!虽然在史书上仅仅记录了聊聊几行,但他的故事功绩说出来却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他就是被誉为“一人灭一国”的唐朝王玄策。

事情发生在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说起这件事,不得不提到一个国家和一个人。国家是印度,人是玄奘法师,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原型。玄奘历经磨难偷渡到中印度(当时叫天竺)取经的时候,被当时统治中天竺的摩伽陀国王,和阿育王齐名的戒日王召见。戒日王听说过唐太宗李世民,因此对来自古老东方的玄奘很感兴趣,也想通过他了解一些唐朝的事情。于是玄奘就给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大唐的盛况:“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简单介绍了中国大唐的盛况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钦佩之余,不禁对中国大唐充满了憧憬,说“我当东面朝之”,羡慕得不得了。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以摩伽陀国王(中天竺,下文为了阅读方便统一称为中印度)的名义,派遣使节正式出访唐帝国,并向大唐递交了国书,表示要世代友好。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唐太宗在戒日王使节回国的时候同时派出使团回访。这样一来二去,双方来往越来越频繁。据《法苑琼林》《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公元641年到648年这八年期间,戒日王和唐太宗互派使臣达六次之多,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派一次,而一次出访基本上都要在路上走八九个月。

公元643年三月,唐太宗派出一支22人使团护送中印度使团回国,我们的主人公王玄策就在这个使团中担任副团长。关于王玄策的生卒,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而关于他的官职,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前融州黄水县令(今广西融水县)”的描述,也就是说王玄策在担任使团副团长之前做过县令(七品官),作为外交使臣之前什么官职也没有记载。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中印度是在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五年之后,这时他的官职是右卫率府长史,相当于太子专属警卫连连长,这次出使王玄策是作为团长带领了三十多人。千里迢迢路崎岖,无限关山隔梦遥。王玄策带着与老朋友戒日王重逢的期待和喜悦踏上了前往中印度的旅途。殊不知,就在他启程的一年前,戒日王在恒河洗澡的时候离奇溺水而亡,碰巧他还没有子嗣,于是就发生了政变: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接受了戒日王的中印度统治地位。当时整个印度(天竺)分为五个主要国家,其中中印度是实力最强的一家,这几个国家都在戒日王和唐太宗的互派使臣过程中建立了和唐帝国的友好关系。当王玄策来到印度的时候,其他四国都纷纷热情接待,可是到中印度的时候,却发生了始料不及的变故!

王玄策的使团即将到达中印度的时候,没有遇到以往的列队欢迎美酒歌舞,而是看到了阿罗那顺派来的2000兵马,个个杀气腾腾,三下五除二就把使团全部俘虏,带来的礼物和沿途各国进献的财物也被洗劫一空。得知唐使团来访的消息后,阿罗那顺也许是害怕唐帝国对自己的合法性持有不同意见,也许是新王上任三把火,也许是贪图钱财,也许正好脑袋犯晕,做出了“发兵拒玄策”的决定。不得不说,这个决定简直太失败了!本来你接任戒日王管理中印度,沿袭之前和唐的外交关系,两国继续交好,王玄策带来的财物不就都是你的了。再者,你袭击了使团,使得两国交恶,万一大唐派兵来讨伐,可没好果子吃。毕竟当时的大唐可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何况印度周边还有很多大唐的盟国。

王玄策被关起来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想着两件事情:一是不能什么都不干,等着大唐来人救援,这么远的路程,真等援军来了,黄花菜早就凉了,一定要找机会逃出去。二是就算有机会出去,也不能自己逃跑,一定要报了这个仇!堂堂帝国使团团长被你洗劫,我自己是生是死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大唐的威严要放在哪?这么窝囊的事情怎么向太宗李世民交待?

天无绝人之路,王玄策和他的副团长蒋师仁终于找到机会逃了出来。他们第一站直奔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想去借兵复仇。为什么要去吐蕃呢?这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做出的决定。因为在四年前,发生了一件几乎总所周知的事情,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国王(赞普)松赞干布,两国正式形成友好联盟,此时正处于双方关系的蜜月期,借点兵应该不成问题。王玄策他们翻过印度次大陆和青藏高原交界处的崇山峻岭,在氧气稀薄的高原雪山中穿行,最终到达吐蕃。在吐蕃王玄策不仅心愿成真,还遇到了一个惊喜。不仅吐蕃借给了他一千二百兵马,尼泊尔(当时叫泥婆罗国)也借给了他七千!手里有了八千战力,王玄策底气十足,随即以大唐使节的名义传书临近各国,又得到了不少的援助。于是他带着近一万兵马转头杀向让他身陷囹圄,让大唐蒙羞的中印度!阿罗那顺注定要为自己当初那个愚蠢的决定付出无比惨痛的代价。

关于这场战争,史书的记载非常简略,仅仅百余字就写完了整个过程:

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新唐书》)

王玄策和蒋师仁分兵两路进攻中印度,三天时间便攻破了茶镈和罗城两座城池,斩杀守军三千多人,溺水死亡一万多人。(这里提到溺水死亡,我们猜测,可能借鉴了关羽的“水淹七军”或者白起的“汉水灌鄢城”之计。)阿罗那顺见大势已去便弃城逃走,途中重新纠结残余人马,准备东山再起杀个回马枪,可惜还是被蒋师仁打败,活捉了阿罗那顺。国王被擒后,中印度残部不甘心,拥立王后继续主持国政,想要依托乾陀卫江固守阻击王玄策。可惜未能如愿,蒋师仁的兵马大破守军,把阿罗那顺的老婆孩子都抓了起来,同时还俘虏了一万两千多男女,禽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大小城池选择投降。最终攻击了大唐使团的阿罗那顺被王玄策带回长安,交由李世民发落。有没有当时杀头,史料中没有记载我们无从知道,只知道唐太宗死后葬于昭陵,曾刻阿罗那顺石像,摆放在玄阙之下。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报了一箭之仇,也扬了大唐雄威,太宗下诏封赏,授散朝大夫。这个官职可能是他最高的职位了。为什么没有继续升官,为什么没有在史书上留下更多的笔墨,现在看来应该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唐当时国力强盛,战力非凡,这样的小国家和小战争不足以引起更多的重视,。二是因为在王玄策攻伐印度的过程中做了另一件事,他从印度带来了一个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方士,这个人深得李世民喜爱。后来这个和尚给太宗炼制长生不老药,太宗经常服用却无效果,就把他送回印度了。后太宗五十二岁而亡,应该是和他经常服用丹药导致的中毒有关。因此王玄策多少也受到牵连,所以对他的事迹就有了取舍。新旧唐书没有王玄策传记,只有比较零乱的一些记载,而资治通鉴里压根没有王玄策的记载。

王玄策这个名字很长时间里很少出现在大众的目光当中,除了一些专门研究的人群,基本上没人了解他这个人和他做过的事情。他的名字能够出现在我们面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可能要归功于今年来的一款MOBA手游,里面的任务“百里玄策”就是以王玄策为原型的。同时,作为长城守卫军的苏烈和百里守约,同样也是唐朝的人物原型,而这两个人也领到过过如同王玄策一样的灭国之战。以后我们将陆续聊一聊有关这两个人的故事。